印象中,阿嬤家的灶咖,炊爐上的火很少是熄滅的。時時刻刻總是高朋滿座,參著眾人撫觸後的油水汗水黑的發亮的紫檀木大方桌、大圓桌最少就有2. 3 個,隨時有人登門吃飯上門聊天過門問候,屋簷外牆劈好的燒柴堆的滿天高,那時我還小,假期回到阿嬤家的時候,最愛待在廚房坐在小方木頭板凳上,看著阿嬤、阿姨、鄰居的婆婆媽媽在廚房忙裡忙外的模樣。

清晨刷完牙過後就在廚房坐下,不出幾分鐘吃的就送上手了,炸餅就給我吃餅、熬鹹粥的就給碗粥、燉湯就遞來碗湯,反正大人們手上料理著什麼,就往我嘴裡送什麼,不消多久肚子立刻就給填飽了,大人其實也沒在理我,他們手上忙著,嘴上吃著廚房正在燉煮的食物,扯著嗓門的聊天、婆婆媽媽、衝霄木頭屋頂大笑聲的天南地北,廚房裡的聲音熱鬧非凡有油炸的響聲、有柴火的聲音、剁肉聲、切菜聲、托鞋批褟聲、杓瓢的匡噹聲、大鍋的金屬聲、嘩啦啦的水流聲....,如果聽過英國的S TOMP 敲擊樂團的現場演奏會,那種『凡是物品皆可成為樂器』『凡是聲音皆可成為音樂』的ST-OMP精神,嚴然可以將阿嬤的廚房變成一首STOMP精神的樂曲。

有一種湯我看大人們放了很多料丟了很多東西進甕鍋,最後甕口上鋪上一層玻璃紙,一盅盅的湯甕鍋放進大蒸籠裏,待我和表哥表姐們山腳下的溪邊玩耍了一早上回到阿嬤的廚房準備吃飯,甕湯就好了。大人們端著滾燙的湯出來的時候嘴上大喊『閃!閃!閃』,孩子們蹲在地上圍了一圈玩著紙牌,讓出了一條過湯路,隨即又圍回一圈,對於玩比吃還重要的孩童時光,顯然我對吃得好奇要大過彈珠紙牌 ,看來我的好吃行為,小時候就開始。喝著第一口佛跳牆的湯,是驚嚇似的彈了起來,湯太燙了看也不看的急入口,甕湯入口第一味覺,其實已經開啟對於吃那種難以言喻又濃的化不開的一種感情,這種感情,其實已經不只是甕鍋裡面豐富的食材味道,而是帶著阿嬤家鄉的人情味、廚房忙碌的節奏、熱鬧有趣的各種聲音、各種有層次有律動的味道,帶出一種對於食物的記憶。

食物是一種文化,食物是一種精神,那些關於食物的所有記憶,讓你永誌不忘~

很多事都是大了之後才知道要去對照小時候的記憶,因此小時候喝的那一口美味難忘的甕湯知道原來就是佛跳牆。每次聽到這道菜名,就不禁全身充滿暖意。如果難得有機會可以受邀去吃流水席的喜宴更是興奮異常,因為保證有佛跳牆。所以我開始想要自己做一甕佛跳牆的衝動。

想買一只鍋,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想找一只屬於朵拉佛跳牆的湯甕鍋,找了許久遲遲遇見不到心目中的甕鍋。大部分的造型的確就是流水席上看到的那種,店面、百貨公司也有賣那種飯店似的乾淨典雅的甕湯鍋、網路上也有印點小花裝飾的很佛跳牆的鍋,但是怎麼就是覺得味道還不到足以讓我回憶孩童的甕湯品味。

人與人見面的一見鍾情,用在找到這只甕鍋的一見鍾情是這麼的恰到好處。他埋在市集裏的小角落,有點孤單、有點期待、等著前世因緣的主人來提領。目光交接的一霎那,註定甕鍋與我接續的緣份。回來後,放在我的餐桌端詳許久,頓時!唐磁的圖蔓順著藍色墨汁,在白瓷上舞動出流暢的圓舞曲,等待霎時鍋裡千奇多種的食材生命混合出一種聶人的香氣。於是,晚上,我燉了一鍋湯,一鍋我第一次的佛跳牆體驗,在假日和外子用一種儀式的認真在家回味佛跳牆的記憶。

「佛跳牆」素有「閩菜」之首的美譽,它不只集「山珍」及「海味」於一甕;獨特的烹煮技法,更使得「佛跳牆」躋身成滿漢全席的當家菜色之一。古來即有「壇放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的傳世佳話。近代更博得「天下第一湯」的美名。 







麻油麵線~














『藍色的火光揚起溫潤的培蘊,用那種神農嚐百草的精神,在爐火上氣定神閑的發功。』


『我還不必熬煉,香氣已然成形。』  朵拉


**佛跳牆的好吃與否的關鍵在於材料的挑選,選好材料後,福建講究佛跳牆使用的罈子是放過紹興酒的罈子,將所有食材放入,在將罈口密封已文火慢頓燉,就是道地的佛跳牆。我沒有紹興酒的罈子,但是我終於有了一只屬於朵拉的佛跳牆湯甕鍋。



朵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悠然旅行的朵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